“微時代”,執(zhí)政者如何面對……
www.ebtxhmh.cn?2011-12-21 16:05? ?來源:《四川日報》 我來說兩句
微博正成為所有人的新聞發(fā)布會,140個字附一張圖片或一段視頻式的“微傳播”正成為時下最流行的傳播方式。不少黨政部門也與時俱進,借助微博拉近與民眾的距離;近日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也根據新浪微博數據,發(fā)布全國首份政務微博年度報告。2011年也因此被稱為“政務微博元年”。 政務微博勃興,充分顯示了自媒體的威力,也使興起有年的網絡問政更顯蓬勃之勢。如何看待這種威力,順應時代趨勢,提升執(zhí)政能力,對官方機構和公務人員來說,仍是一個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只有真正認清以政務微博為代表的網絡問政的價值,網絡問政才可能走得更遠更從容,才可能對公共生活產生實質性影響。 ——編者 前沿關注 構建“權威+微服”式互動新平臺 ——與四川大學教授蔣曉麗談網絡問政 在微博用戶爆發(fā)式增長的 “微時代”,官員應該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面對公眾更加直接凌厲的訴求表達?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一傾聽民聲、接觸民意的重要渠道?如何在網絡時代進一步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增強政府公信力?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新形勢下提升輿論引導力對策研究》首席專家,四川大學新聞與傳播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蔣曉麗。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fā)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當前,微博作為新興的自媒體平臺,受到網民的強烈推崇,用戶數呈現出“爆發(fā)”式增長。2011年上半年,我國微博用戶數量從去年的6311萬快速增長到1.95億,半年增幅高達208.9%,在網民中的使用率從13.8%提升到40.2%。微博等新興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使民意表達有了新通道,公共治理有了新平臺——這樣一個 “微時代”的來臨,給網絡問政增加了許多需要面對的新課題。 “問事于政府”與“問計于人民”的有機統(tǒng)一 記者:近年來,互聯網成為了中國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的重要渠道。不少官員也在嘗試通過網絡讓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暢通。就你觀察,當前網絡問政主要還存在什么問題? 蔣曉麗:就我們的調查看,盡管網絡如此發(fā)達,互聯網與中國社會各方面的關系也日趨緊密,但一些官員對網絡問政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區(qū)。網絡問政是群眾“問事于政府”與政府“問計于人民”的有機統(tǒng)一。然而目前的公眾信息網、政府機構博客(微博)等,更多發(fā)揮的還是信息發(fā)布作用,在與網民互動及解決具體問題方面少有突破,與網民的期待存在著相當距離。網民熱捧網絡問政,是希望通過網絡反映的問題得到領導批示,更為關鍵的是批示能否落實,問題能否得到解決。 記者:從書記市長郵箱到官員博客、微博,官員們似乎也一直對網絡中不斷出現的新的溝通方式充滿了熱情。 蔣曉麗:官博的出現之所以被民眾寄予較高的關注和期盼,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目前我國民意溝通渠道還欠缺高效率和制度化的運作,政府網站和電子政務并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如果各級、各部門接受上訪、投訴的專門機構能夠切實做事,各類舉報信箱、熱線電話能夠真正派上用場,那么我們就可以不必依靠私人化很強的博客(微博)來完善交流機制。網絡問政不是追逐潮流趕時髦,基層官員開博應量力而行。同時還得注意,微博中的官員常常不得不面臨職務角色與個人身份轉換的矛盾,以及官員與普通民眾話語表達空間、自由度的差異。稍有不慎,會讓一些社會問題的處理更加復雜化。 首先要做好網絡輿情的研判 記者:在談到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時,中央主要領導反復強調,要有群眾觀點,要走群眾路線。有專家指出,新形勢下貫徹群眾路線,一個重要方面就要關注微博,關注網絡。 蔣曉麗:關注微博,關注網絡熱點,首先要做好網絡輿情的研判,提高網絡輿情的應對能力。對網絡輿情的研判分析主要從輿情熱點、輿情分布、輿情性質三個指標入手。網絡輿情的研判分析除了由地方政府的宣傳部門來操作,還可用“外包”形式,鼓勵或資助當地高校建立獨立于政府和媒體的第三方輿情調查機構,設立網絡、電話調查中心監(jiān)測當地社會環(huán)境狀況,為管理決策部門提供客觀、專業(yè)、全面的輿情信息。如果高校輿情調查機構能夠及時敏銳、客觀公正地將調查反映出來的問題直接上報當地政府或領導人,并作為考核政府部門工作的一項指標,將會使網絡問政在解決公眾實際問題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記者:會理縣政府網站曾出現一張PS的領導視察的新聞圖片,里面的三位當地官員好像是懸浮在一條新修馬路的上方。這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很快引起網友惡搞。當地政府迅速說明原因,誠懇向公眾道歉,一起政府形象危機迅速得到化解。 蔣曉麗:對網絡熱點的反映與處置水平體現出應對能力的高下。當地發(fā)生了與政府部門或地方官員相關的熱點事件后,應該迅速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防止事態(tài)的擴散和蔓延,妥善解決矛盾和糾紛。在突發(fā)事件的處置過程中,應遵循“不說官話、快說實話、明說計劃、慎說猛話、善說益話”的原則,保持積極態(tài)度,主動運用網絡及時進行調解溝通和危機傳播管理。在非突發(fā)事件的處置過程中,應勇于面對問題和矛盾,注重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衛(wèi)生、醫(yī)療養(yǎng)老、就業(yè)收入以及腐敗、治安等民生信息的發(fā)布與更新,在總體上把握、了解其變化趨勢以防矛盾激化的同時,及時預見到可能發(fā)生的現實沖突,并提前制定應對措施。 嘗試由“博客”走向“威客” 記者:據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不完全統(tǒng)計,在人民微博、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三大微博平臺上,活躍官員微博有200多個。然而,“圍脖”(微博)有人“織”得勤快,有人卻“不出聲”。也有很多官員的實名認證微博自去年3月下旬后就從未更新過。 蔣曉麗:網絡問政,不應該僅僅是官員的個人行為。整合雙向互動的問政平臺,應以“權威式”帶動“微服式”。首先,著力打造以政府部門為主體進行網絡問政的“權威式”模式。按照一定的周期處理、解答網民問題,科學設置網絡咨詢、投訴舉報、建言獻策等平臺,將整個流程納入統(tǒng)一的常規(guī)管理,不斷建立健全各項規(guī)章制度,保證其長效運行,為民眾提供一種介入政治生活、參與政治過程、行使公民權利的合法性新路徑,使得民眾能夠有序、有效參政議政。同時作為補充,適度合理地建立以官員個人為主體進行網絡問政的“微服式”模式,以個人名義傾聽民聲、洞察民意。 記者:隨著“微時代”的來臨,整個社會網絡化生存的特征日益明顯,各級政府官員如何積極順應時代潮流,在利用互聯網去了解民情、匯聚民智的過程中,將網絡問政模式科學化、制度化、縱深化,使網絡民意最終在現實的公共決策和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有效展現出來? 蔣曉麗:由“博客”走向“威客”,以市場化路徑提升問政效度,是一個可以嘗試的實踐。威客,也稱在線工作平臺(onlineworkplace),是以數字化產品交易為核心,使創(chuàng)新性的知識、智慧、技能及相關創(chuàng)意成果在網絡上自由流動,并以貨幣(或虛擬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網絡贏利模式。在中國,“威客”(Witkey)一詞是中科院劉鋒于2005年7月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他認為,威客是通過互聯網把人的智慧、知識、能力,經驗轉換成實際收益的網絡新模式,是互聯網按勞取酬和以人為中心的新理念的直接體現。換言之,所謂威客,其實也就是通過網絡實現創(chuàng)意交易的平臺。為了有效地萃取和回應網民海量的發(fā)問、意見或建議,可采用威客模式,嵌入市場邏輯,提升整個問政過程的參與效度。對于網民,在威客問政模式中,創(chuàng)意(重在為政府出謀劃策)作為參與問政的準入門檻,使參與者(向政府提供創(chuàng)意的網民)更具理性與認同感。對于政府,在威客模式中作為創(chuàng)意購買者,以微小的代價,獲得了海量的智慧和創(chuàng)意,促使其在威客問政中更加主動而富有誠意地回應網民提供的各種創(chuàng)意與建議。(本報記者 高云君)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20]“微博問政”民眾參政議政新形式不是終點
- [ 09-07]政務微博 當戒“粉絲崇拜”
- [ 05-27]不必過分擔心微博口水化